资讯首页>>>设计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帝奥设计集团吴叶熊>

设计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帝奥设计集团吴叶熊

发布时间:2019-04-01 17:59来源:网络转载阅读量:2584

   《设计师*》:为什么会选择做设计?

    吴叶熊: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问题。我经常发现自己在“其实除了做设计,还能做蛮多事情的”和“好像除了做设计,我还真的什么都不会做呢”这两个想法中间极端地切换。

    我出生在一个工匠气氛还蛮浓厚的家庭,爷爷是铁匠,外公是篾匠,铁匠讲的是大力锤出针线活——看似大起大落,但好坏往往差之毫厘;篾匠则深谙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的哲学。母亲这边还有做裁缝的姨妈、做木匠的舅舅。那时候似乎每个人都有一样精通手艺,也许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我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设计这个专业方向。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父亲希望我学商科,做点小生意,但我还是听从了自己内心。

    我可能属于那种喜欢在自己脑子里构建一个世界的人,在我看来,做设计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很喜欢祖辈说的一个词,土话直译过来大概是叫“光烫”,烫是烫衣服的烫,所以大约是“熨帖适手”的意思。做出一个“熨帖适手”的设计,就是一个从视觉、功能到感受都恰到好处的东西。而做设计,对我本人来说,恰恰就是一个很“熨帖适手”的选择。

https://qncdn.wanshifu.com/202312/6fba261a8661754762cdb80f0784ecd9

    《设计师*》:在设计一个项目的时候,您*想表达的是什么?    

    吴叶熊:这个问题我其实还蛮怕的——不是怕回答,是怕这个问题被问到太多次。当所有设计师在遇到所有项目时都挖空心思去想自己要表达什么,我认为这个现象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以前就职的设计公司里,我曾负责过针对校招应届生的设计培训。我告诉他们,也许我们接受过的专业培训和对设计、美学的热爱,会让我们自认为比客户知道得更多,于是理所应当地觉得做设计就是在表达我们设计师的想法。但实际上,真正在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并不是这样的。我们需要去了解这个项目:现场需要什么,客户即将来的使用者们需要什么……在思考这些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我们设计师*想表达”的东西先抛开。做设计,首先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和寻找更优解决方式的过程。在满足这个基本前提的情况下,我们才去着手美学和哲学层面的提升,寻找设计师自身的印记和思想表达。

    所以,我很怕这个问题“设计一个项目的时候,*想表达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一直占据着年轻设计师的脑子的话,我会担心设计师们会变得过于自私甚至自恋,进而忘记设计本身的专业需求。——当然,我也还是个年轻人,所以我也一直在自我提醒。

    那么,换一个方式问:设计对于我又是什么?在做一个设计的时候,我在做什么?

    我*近常常回忆起儿时在大舅舅家里看到的场景。他们家是浙南传统的夯土墙加木结构的老房子,干净得一尘不染。墙柱梁板、家具窗格全部都是原木,那种温润的治愈感是红木家具和光亮的漆器所完全不能表达的——就像是用过多年又清洗得干干净净的筷子,有生活的痕迹和温度,美得难以言说——又不同于现在流行的北欧或者日系风格。我想,如果我能把它复原出来,应该是独树一帜的风格吧。想想挺奇怪的,那么小的时候感受到的小小感动,为什么直到现在还能印象如此深刻?

    那之后不久,舅舅出了意外,留下两个表哥和大舅妈在那里生活,后来再去看他们,房子还是一样的整洁,但总觉得少了一些洋溢其中的感动。我想当年也许是出于对生活的热情,这个家的主人们才能创造出那个让我感动的空间?

    所以设计是什么?平时似乎不管是谁都可以对我们的设计提意见,这也给很多设计师带来困扰。但我倒认为挺好的,正是因为热爱生活,所以才愿意去思考更好的可能性。而设计师之所以更专长于此,更能胜任设计,除了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之外,更多的原因是对生活加倍的热爱,对美好加倍的向往。所以,回到那个问题,我想表达什么?我想无非就是对更美好的生活的热情罢了。

  

    《设计师*》:从设计到现实的落差,如何处理。 

    吴叶熊: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当然,也是每位设计师都会遇到的。

    在技术操作层面上,我们想过各种方法来应对。早些年,在南京有一个别墅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施工图团队拿着我们的方案图直接当施工图用,甚至连设计图纸都没有更新就一股脑丢到施工现场,导致工地*后出现了很多问题——我想这个应该属于从设计到现实之间有落差的情形中比较严重的一种了。

    于是我按照*终施工的情况建出结构模型,并且把将来可能要再增加的雨水管、燃气管、避雷线等构件都一并在模型里表达出来,所有外饰面材料和构造都按照预估尺寸反映出来,相当于在电脑中把整个建造过程虚拟出来,然后在这基础上重新设计建筑立面,并直接把这个图交给施工工人,到现场指导他们工作。*后这个建筑的呈现还是基本达到预期效果的,业主也相当满意。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做法其实已经有一些现在的BIM雏形了。

    从那以后,我们公司做的所有项目,在施工图完成以后,都会增加一个叫“细部指导手册”的图册,并去现场直接指导工人作业,以确保设计的*终呈现。

    上面说的属于技术操作层面的解决办法。但落差成因往往除了图纸本身以外,还有很多来自业主和施工团队的原因,所以作为设计师来说,技术上只能靠更精准和更详尽图纸来尽量补足了。

    另外,除了图纸,我觉得其实方案本身也是一个切入点。在设计之初,如果设计师对材料和施工条件有更加成熟的预估和把控,其实设计到现实之间的落差也是可以控制得更好的。现在很多项目,我们都会尽量在工厂中完成预加工,到现场直接拼装。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现场湿作业,更加环保,对于工期和效果也能在心里有个预计,降低工地上的“惊喜”机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编辑,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德田陶瓷总经理吴党华:逆势增长31%,靠的是“抢跑”专访青龙新宁家装防水代理商李总

热门文章

热门问答

更多